援建“小三线”功绩赫赫生产的武器曾扬威“珍宝岛”。当年华东地区蕞大的兵工厂就在淄博的博山。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援建“小三线”功绩赫赫,生产的武器曾扬威“珍宝岛”。当年华东地区蕞大的兵工厂就在淄博的博山。
援建“小三线”功绩赫赫,生产的武器曾扬威“珍宝岛”。当年华东地区蕞大的兵工厂就在淄博的博山。
每次经过三线厂,看到那些高耸的厂房与红砖楼,总想起果戈里的一句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如今,“三线厂”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大多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那些遗留下来的厂房与建筑在诉说这当年曾经的往事。
山东机器厂,代号“国营第732厂”。这个1948年从胶东等全省各地汇聚到淄博博山八陡镇的老兵工厂,是华东地区规模蕞大,历史蕞久的兵工厂。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参与建设了几乎全部的山东小三线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云南曲靖马龙的东光厂(鱼雷生产基地一部分)和江苏永康机械厂,代号9352厂。
江苏永康机械厂,据了解,当年很有名的电影《苦菜花》就是发生在这个厂抗战时期的前身,因此9532厂在中国的人民兵工史上,算是系出名门。
援建的9352厂(江苏永康机械厂)现已成为景区
据资料显示,国营第732厂是原来抗日时期山东八路军的各分区兵工厂,在建国后成立的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以生产各种地雷、手榴弹、炮弹等火工产品为主。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12月,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各地的大小兵工厂整体迁移至博山区,合编建厂,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兵器事业、支援全国解放,这便是后来的山东兵工总厂(732厂),现名“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732”,这三个数字在博山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含意,在博山曾流传起这样一个说法:兵字七笔、工字三笔、厂字两笔,合起来便是“732”。
山东兵工起源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为抗击日寇,一批不愿当亡国奴的手艺匠人——打铁的、修锅的、修车的、做鞭炮的……纷纷带着自己的工具——虎钳、锉刀、红炉、铁锤、风箱等等,加入人民军队随军修械,孕育了山东人民兵工这支“步行铁军”。
1948年,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势如破竹,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兵器事业、支援全国解放,也成为当务之急、关键之举。而天然的地理优势,通达的铁路交通,良好的煤炭电力保障能力和深厚的兵工传承,让淄博成为山东兵工“大合建”之地。1948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各地的大小兵工厂整体迁移至博山区,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兵器事业、支援全国解放。
1949年1月28日,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头部军工局将所属鲁中二厂、鲁中三厂、滨海五厂、滨海八厂、鲁南十厂、鲁中六厂、鲁南九厂的主要部分,迁至现博山区五阳山下东石马村,合编组建“82毫米迫击炮厂”。
为加快山东兵工业的发展,鉴于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有专业战备铁路,公路处于进入鲁中山区咽喉,且地势险要、煤炭电力保障能力强,国家先后在博山八陡镇石炭坞划拨多块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山东兵工总厂聘请苏联专家在石炭坞设计并援助建设了淄博市头部座二层办公楼。
1951年7月26日,重工业部将厂名定为“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1951年8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由石马厂区搬迁至石炭坞东厂区庆祝大会。
1969年3月,在中苏“珍宝岛”冲突中,前苏联拥有多项新技术的真正意义上头部代中型主战坦克T-62,被山东兵工总厂生产的59式反坦克地雷炸毁履带沉入水中。该坦克作为苏军入侵的铁证,现保存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现存放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前苏联T62型坦克
其实,“三线厂”有着太多的故事。早期参加“三线厂”建设的老军工多数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现在,他们已耄耋垂暮,有的驾鹤已去,他们的后辈也早已接班。
一位三线子弟深有感触地说:“身为三线子弟,自打生下来身上就带着三线的基因,哪怕现在割开血管,流出来的也是三线的血。”作为三线子弟,他们心里清楚,他们父辈们虽然并不伟大,但他们在那个时代,完成了他们应有的使命。
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为了怀念,为了不遗忘,因为我们经历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