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村――福山古文化村落
福山,又名“刮大碗”、“疙瘩湾”;清康熙九年(1670)《颜神镇志》载为“疙疸湾”。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载名为福山。唐朝时期就产煤炭,现保存有福山走马岭,田家地、周家地5处煤丼遗址。并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有燃煤制陶就地取材之利。福山窑业生产,据《淄博陶瓷发展史料》考察记载“……北宋早期(公元907年――963年)……坡地,西河,圪垯湾(今福山)等地相继设窑场”。受淄川坡地生产陶瓷的影响,传入制陶技艺,生产陶瓷,历史悠久,并因生产大黑碗,大红碗闻名,亦称“刮大碗”。2015年列入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淄博首批古文化村落。
沿博福公路到达福山西岭,驻足眺望,一个古老而饱含岁月留痕的村庄,即展现在眼前。随眼望去,常能看到掩映在民居院落和山麓林间的古窑遗址,包括旧圆窑和匣钵、陶瓷坛垒成的院墙。有清代、民国遗留的官方窑址,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福山陶瓷厂的企业遗存。据历史记载,有名号的圆窑多达48座,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有11座。对于今天来说,这些古窑是一道文化风景,历经风雨沧桑,承载了一代代人烧窑制瓷的历史,充满了穿越性的文化体验;从专业角度看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而且发挥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产业作用(潘鲁生先生语)。
研究本地历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是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必备前提。对于福山人来说,有些历史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纠正和澄清的,这需要一个对历史负责的正确态度,也可以当做历史学术来加以探讨和钻研。在此,爆冷几个历史问题,供研究历史的爱好者争鸣。
福山有南岭,西岭,北岭,那么东岭呢?无独有偶,位于福山村东邻村庄就是淄川区西河镇东岭村,历史上建制归颜神镇,而西河现在称谓东岭村的岭为西岭,这个就不用多争议了,历史上东岭就是属于福山的一部分。
在《博山山水》之《八陡镇山水篇》记载中:称之三泉山,干凅漏顶。在《博山城东办事处山水篇》中也记载称之为三泉山。但是,对于哪三个泉却有区别,这显然有些谬误了。《颜神镇志》记载:过西河红渣窝至义全山,俗名干固炉顶(与翟三虎用铁汁把泉凅漏的传说有关)。又载:义全山距城东15里。应该说,我们所说的三泉山,古时在福山称之为义全山,也就是干固炉顶又谐音为干凅漏顶。
三,墩窑矶插斗墙属于什么朝代所创?
有学者提出是福山人民国年间所独创,这是谬误的一种说法。在八陡,石碳坞,山头,等地到处可见墩窑矶插斗墙,那是窑业兴起后的产物,从福山苏家大院二进院和大门建筑可以看到,这座同治年间的建筑就已经有了墩窑矶插斗墙的风格运用,显然把民国期间的建筑工匠当做独创其建筑风格是一种杜撰。
《苏氏族谱》有苏氏居八陡庄,南庄,苏家沟庄,疙瘩湾庄等记载。《颜神镇志》记载:浮图滩距城东21里。苏氏族谱第二次修谱,没有出现浮图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从浮图滩三个字可以看出,一定靠近河道,从距离看八陡距颜神城东18里,南庄是21里。现存《薛氏族谱》载明:元代就有人群居住于岳庄村,早年有古塔得名浮屠滩。清康熙九年(1670)《颜山杂记》载名浮屠滩。
历史上福山真有个疙瘩湾,在正宫庙西北,过去有个水坝河湾。有座石桥,俗称双龙桥。《颜神镇志》载:疙瘩湾桥坐落于疙瘩湾水上。说明福山历史上有个疙瘩湾。也靠近青州古道。
坐落在龙王庙和窑神庙的泰山奶奶殿与白衣庙组成的庙宇群,占地约8亩。福山窑神庙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很多人都把白衣庙误认为是观音庙,福山的庙宇是以神教文化为历史背景的产物,神教是有别于佛教的,建立白衣庙的目的,也是相对于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与龙王庙一样,以期达到治水,聚水的目的。福山白衣庙坐落于原福山小学西院,座南朝北,西庙是十大夫庙。
特色建筑――墩窑矶插斗墙,清朝中期这种建筑特色已广泛使用在福山建筑中。
历史文物不可再生,特别是古建筑,再复制也是今天的东西。我们博山特有的墩窑矶插斗墙,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很有历史价值。其风格如同江南的空斗墙,但选材却是陶镇特有的墩窑矶,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有厚重和沧桑感。石灰岩小缝石房屋底座,竖砌腰线砖,墩窑矶平砌提把镶嵌插斗墙,各式各样的挑檐凤梢,或青砖黛瓦,或白灰勾缝,独立的院落,四通八达的胡同,既有文化的积淀,又有文物的价值,我们不能去重蹈历史覆辙,做一拆了事或任其倒塌颓废遗弃的事情了。
列入淄博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苏家大院――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该院落属于福山蕞大的院落,设计为“五门对峙(直)”,属于二进院落,占地面积达800余平方米。院内楼房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该院的初建者是福山苏氏十五世苏溢之。2008年9月8日淄博市政府颁牌“淄博市古建筑近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编号:041023。2017年4月山东省政府公示将财政拨款进行修复。
苏学富老先生与翟恒绪老先生,1982年在福山街开个体饭店,二人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博山酥锅和博山豆腐卷尖制作厨艺的启发下,创制了博山又一名菜“博山旱酥鱼”。其制作过程已记载于已经发行的《博山饮食志》中。2002年由博山三奇食品厂(张家宏)将旱酥鱼,豆腐肠等向淄博市技术监督局备案建立企业标准。
伫立的烟囪不仅仅是为了冒烟,而是一个历史丰碑。
据史料记载,“北宋早期,颜神店(今博山)、八陡、万山、疙瘩湾(今福山)、坡地等地纷设窑场。瓷器烧制燃料由木柴改煤炭,各窑场附近均有煤窑密布。”(见《淄博矿务局志》)。据《山东博山陶瓷厂志》《薛氏祖谱》记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系西庄薛家林)”。北宋初薛氏由八陡移徙山头村东建窑业陶。薛氏为显示其窑业之广,取地名为“窑广”。窑广是山头窑业早期发祥地,继窑广窑业之后,山头窑业兴起。(见博陶厂志)。从历史资料来看,八陡,福山的窑业早于山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福山陈家楼(建于1934年);福山有14座这样的小楼,保存完好的有8座,坐落在福山的十几条胡同和不同方位,主要有苏家大院苏家楼,苏希佑家方楼,董家胡同陈家楼,杏园苏家楼,黄家楼,侯家胡同孙家楼,下河崖陈家楼等,张家楼,孙家楼,原福山派出所楼等,成为福山古文化村落的历史见证。翟家楼建于1932年,苏坤华家楼建于1926年,张廷河宅西屋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
刮大碗的回忆――一幅可以珍藏的画。2015年4月,福山村文化墙建设,由福山村承办,村及部分企业负责人、个人出资,在村里主街道,绘制以《刮大碗的记忆》为题材的,老建筑,老物件,民俗等元素的创作,其中一幅反映刮大碗(福山)历史上生产陶制品的生产流程墙画,长25米,高2米,由博山实验中学副校长徐传国创意,王爱国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绘制完成。集资人:吕绪兰,李仁贵,王延胜,任继庆,房双宽,苏刚,王峰,董安平,张家森,张家宏;由张家宏发起并组织实施。
童真――当我们把一个村庄赋予人的思想和个性的时候,回首瞻望,我们才懂得了,保持一份童真是多么的可爱,懂得珍惜又是多么的可贵。纵观福山发展的历史,从工业文明到农耕文明,从制陶到制作精细瓷器,在赋予陶瓷的艺术生命里――在千年陶村的历史演绎中,看到了科学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代的:社会进步在改变着村庄和现代人的生活,“人类是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在这些物是人非的发展变化中,无不揭示着发展――波动――循环――轮回这么一条规律,不悲过去,不慕未来,时下当今,留得下记忆,记得住乡愁,我们更应该在历史的发展和演绎中,从历史的辉煌和起伏、盛衰里,更多的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聪明。
想说又不会说的常用英语口语短句1000句,睡前听一听轻松记忆!
四大名著思维导图汇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
健康管理案例(6)---脾肾阳虚,兼夹湿热体征的健康分析和调理方案
背完这100个公式,你的英语语法就牛了!
身体会发出这6个求救信号,是在告诉你:你的肝血不足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