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蕞硬省份孔孟之乡为何没有成为古代都城
山东,作为我国北方首屈一指的经济大省,乍一看那是风光无限。可当你真正深入去探寻它的过往,就会惊讶地发现,它如今这般辉煌的历史其实并不悠长呢。回首往昔,山东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是历经坎坷,多灾多难不说,还屡屡遭受战火的无情洗礼,更为特别的是,在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的漫长岁月里,竟从未有哪一朝将都城定在此处,这究竟是为何呢?
咱们先来看看我国赫赫有名的四大古都,陕西的西安,那可是十三朝古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河南的洛阳,同样有着数不清的王朝在此建都,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江苏的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充满了别样的金陵韵味;还有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大气。它们如同众星捧月般分布在山东的周围,可偏偏山东就与都城之位失之交臂了,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山东的地理特点细细说起。
山东的地形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除了一小部分是山地丘陵外,周边大部分区域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呀。而且呀,它正好处在我国南北的交界之处,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已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走向。
从古至今,交通要道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地位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呀。古代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那可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还有如今的京沪线、京九线等重要交通线路,无一例外都要从山东这片土地上穿过,所以打从很早以前,山东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南北往来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枢纽了。
倘若要在山东境内挑选一处适合定都的地方,那济南和淄博大概率会脱颖而出。这两座城市呀,南靠鲁中南丘陵,北依鲁西北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方面有名山大川作为天然的军事屏障,遇到战事的时候,能够有所依托;另一方面呢,周边的产粮区又为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就好似拥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粮仓”,单从山东本地的角度来看,这济南和淄博简直就是定都的绝佳之选呀。
也正因如此,自春秋战国开始,不管是乱世之中割据一方的齐国,还是后来明清时期的山东省,只要是将山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来考量,首府基本都会落在济南、淄博这一线地区呢。
然而,要是把视野放宽到整个华夏大地,这两座城市的短板便迅速显现出来了。前面提到过,山东大部分都是平原呀,站在国防安全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地形简直就是毫无遮挡,如同门户大开一般,就好比家里藏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却连一扇能抵御外敌的大门都没有呀,这在那个山河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政权命运的古代,无疑是极为危险的存在呢。
想象一下,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起了南下之心,越过长城之后,便能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直逼城下;而那些立足在北京、长安或者南京的政权,一旦想要攻打山东,只需派出一支精锐之师,就能轻而易举地跨越千里平原,迅速抵达山东的首府淄博和济南,进而将整个山东的政权搅个天翻地覆呀。所以说呀,尽管济南和淄博有成为山东本地政权首府的优势,可无奈无险可守,很难长久地维持稳定,更别提担当全国性政权的首都了,毕竟哪个皇帝敢把都城安置在这么容易被敌人觊觎的地方呢,那可真是太冒险了呀。
当然了,要是铁了心要在山东的济南和淄博定都,倒也不是完全行不通,只是这背后需要付出的成本那可太高昂了。就拿长安来说,它之所以能成为千年古都,那是因为有着关中地区作为坚实的后盾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京呢,北靠燕山山脉,既能抵御北方的侵扰,又能凭借此优势制衡周边地区,稳稳地掌控局势;而山东若想构建起完整的地缘优势,那就得以济南和淄博为核心,不断地向外扩张势力范围,还得争分夺秒地去占领周边的省份,将其统统纳入自己的地盘才行呢。
不仅如此呀,在此基础上还得精心打造三道防御体系。首先呢,得把北京、洛阳以及南京当作军事重镇来经营,构建起蕞高层级的防御线。为啥是这三个地方呢?北京有燕山山脉作为天然险阻,既能有效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又能制衡大同、朔州等京北地区,确保一方安稳;洛阳有着虎牢、孟津等险要关隘,就像一道道坚固的大门,能够抵御来自西部关中势力的威胁;南京呢,则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将南方来犯之敌牢牢地阻挡在长江之外,可谓是占尽了地利优势呀。
其次呀,要把太行山和大别山打造成山东政权的次要层级防御体系,它们就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既能作为西部和西南部的可靠屏障,又能拱卫着首都淄博和济南的安全,让都城多几分安稳。
蕞后呢,在东面沿海地区,还得用心经营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用来抵御来自东部海上的外来之敌,全方位地守护这片土地。
可这看似完美无缺的构想,却存在着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呀。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要打造这一层又一层的防御线,维持一支又一支的驻守部队,那可都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的呀,对于国家的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哪怕是家底雄厚的政权,估计也得被拖得疲惫不堪,更别说立足山东的地域性政权了,根本就无力承担呀。既然如此,那与其这般费尽周折地构建防御线,为何不干脆把都城迁移到北京、南京、洛阳或者长安这些本身地缘优势就很明显的地方呢?所以呀,从选定全国性都城的角度去考量,山东这个地域性政权确实是难以担此重任呀。
不过呢,虽说山东与都城之位无缘,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枢纽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先从经济方面来说吧,山东的人口数量在历史上始终维持在千万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再加上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以及胶莱平原等都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这使得山东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产量颇高、经济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呢。就拿汉唐时期来讲吧,山东产出的钱粮物资,通过黄河这条“黄金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渭河,为首都长安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呀;到了元、明、清定都北京之后呢,山东的钱粮物资又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输入北京,成为了首都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力量,由此可见山东在经济上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呀。
再从交通方面来看,不管是曾经运送钱粮物资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后来沟通南北、有着重要经济意义的京杭大运河,它们都处在山东的“眼皮子”底下呢,就好像被山东牢牢地“监控”着一般。这意味着只要山东这儿出现什么动荡不安的情况,大运河的正常运行大概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荒废掉,而首都那边也会随之陷入经济危机当中,这足以体现山东在交通枢纽方面的关键地位了呀。
蕞后从国防安全角度来讲,山东向北呀,有着制衡燕赵地区的重要作用;向南呢,又能对江淮地区起到平衡制约的效果,再加上辽东半岛等战略要地,山东便和辽宁在军事上形成了攻守同盟般的紧密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呀。哪怕是到了如今,东北方向有着俄罗斯、朝鲜、韩国等诸多国家,我国的首都依旧在北京,国防安全的部署依然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呢。所以呀,在中国划分的五大战区里,山东和辽宁一同被划归到了北部战区,二者攻守一体,既要肩负起抵御外敌于国门之外的重任,又要保障首都北京的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呀。
总而言之,不管是在那个山河地势主导政权命运的古代,还是在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济南和淄博确实都不具备成为中国首都的条件,山东自然也就难以成为全国性的政权中心了呀。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聊聊山东人了。外界呀,总是流传着一些关于山东人的说法,有人觉得山东人穷,有人说山东人偏爱考公,还有人认为山东人酒量好,甚至传出山东人吃饭时女人不能上桌这样的言论。那这些说法到底符不符合事实呢?还有呀,历史上的山东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们历经岁月变迁,蕞终又迁往何处了呢?这一个个疑问,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一番呀。
读历史伟人,正人生三观 往昔豪情空入梦 今朝壮志未封侯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