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飞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揭秘背后故事!
原标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落子淄博的背后
蕞近,淄博又有了新身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新增26个国家物流枢纽,淄博成功入选,成为全省第2个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何为国家物流枢纽?为什么是淄博?
国家物流枢纽是重要的物流资源配置中心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在集聚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更是承担着为制造业及其产业链提供集成化服务的重任,可以说是跨区域供应链的“效率中枢”。据了解,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均位于“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等重要通道,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
从这一角度来讲,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要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它的定位并非传统的物流集散地,而是遵循着“产业集群+物流枢纽”的底层逻辑,撬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成为产业集群的黏合剂。淄博,恰恰具备这些优势。
从区位优势上来看,淄博是联通胶东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向北连接京津冀、向南汇通长三角,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胶济铁路、济青高速、青银高速等干线纵横交错,具备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基础条件。
从产业优势上来看,淄博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在物流产业上,淄博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超过240家,全年铁路到发量超3800万吨,公路营运性货运量超18000万吨。此外,淄博还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有11个功能互补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山东高速、山东港口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此扎根发展。淄博还被成功纳入省内中欧班列“两中心四节点”布局,至今已累计开行650列。可以说,全市物流与产业共生态势已打下良好基础,此次入选,将进一步提升淄博物流枢纽的辐射能力,带动淄博与周边城市产业共赢发展。
(图为淄博内陆港保税冷链基地项目现场)
只有拼来的成绩,没有等来的辉煌。除了本体优势,淄博能入选,更重要的是有主动意识、争先意识。
早在2022年,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便主动申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自申建以来,我市先后策划实施了91个重点物流项目,23个被列入省重大、重点项目库。鲁中国际陆港通用仓库便是重点项目之一,这一项目于2023年动工,主要建设高标准智慧化通用仓库、普通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已基本建成。项目投用后,将为木桨、医疗器械等产品进出口提供物流保障,进一步提升我市物流枢纽承载能力。
在2023年,我市还编制《淄博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选择齐鲁正本物流园、综合保税区等具备综合实力的园区作为枢纽载体,采用“一枢纽两片区”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布局功能性设施项目20个,建成高标准仓库等物流集散项目6个。目前,枢纽区域总体建设成熟度超75%,实现了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及其他枢纽的布局衔接,区域内年货运量达2600万吨。
(图为正本物流园区内的铁路专用线)
物流枢纽建设需要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为此,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加强主动谋划,联合多家企业组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联盟,通过功能联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图为正本物流园区内数辆危化品车辆等待发车)
物流强则产业强,枢纽活则经济活。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势,淄博或许能够以此为新起点,催生新的产业生态,让物流枢纽带来经济要素的充分涌动。
作为淄博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也将成为我市新一年拼经济的重要战场。据悉,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将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产业集群+物流枢纽”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将物流枢纽打造成淄博的又一张新名片,为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贡献物流力量。
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如火如荼之际,获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也为淄博在集聚整合物流资源方面提供了强大助力,将拓展出物流降本增效的更多实施路径。未来,淄博如何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上?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