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改项目落地看工业如何“上楼”
当项目投资遭遇用地瓶颈,突破的方向在哪?
齐都药业新上年产100亿片粒口服制剂综合体技改项目,曾因4.75万平方米用地指标难获批而一度停滞。困局之下,他们重塑空间概念,打破传统平面式、单元化的空间布局,运用整体工艺模块化设计理念,通过有序的厂房叠加,达成垂直流线与系统控制,从而在不增加占地的条件下,实现产能的扩容和飞跃。
这成为“工业上楼”的一个典型案例。
何为“工业上楼”?它不是简单的楼层叠加,而是生产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通过科学规划,将研发、生产、仓储等功能分层布局,确保每一层都能精准匹配工艺需求。同时,以智能化控制系统贯穿全流程,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蕞大化。
这场向上生长的产业变革,不仅让有限土地释放出几何级的增长动能,更重塑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逻辑。
用地困局倒逼空间革命。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中,对空间布局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存量土地上实现增量?“工业上楼”成为重要选项。齐都药业综合体项目正是通过向上垂直拓展,解决了产能对空间的需求。据了解,项目预计10月投产,总建筑面积可达4.75万平方米,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上楼”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垂直拓展,而是功能布局的重构和集成。借助这一新型空间模式,齐都药业将固体制剂生产与仓储合二为一,把内部产线的“上下游”,变成了“上下楼”,物流距离大为缩短,效率大幅提升。
从横向扩张到垂直突破,“工业上楼”重塑的不仅是产业空间,更是发展思维。当土地资源从“消耗型”转向“再生型”,当生产要素从“平面分布”转为“立体流动”,齐都药业的这个技改项目,成为淄博制造转型升级、向“上”生长的鲜活样本。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上一层楼”,产业发展的“天花板”,也将被不断捅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