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各地招商的新方向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蕞高一层的国家实验室,正在成为各地围绕前沿产业招商的重点。
济南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发展量子通信产业。
广州市则正大力引进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等科研平台,壮大集成电路产业。
山西在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未来5年将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怀柔国家实验室山西基地。
浙江省政府2月份印发的《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加强与其他省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联动。”
一层是科研逻辑。随着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序列布局完成,国家实验室愈发成为了稀缺资源,而且国家实验室都是聚焦某一行业,相当于这一行业的蕞高科研力量。
另一层是产业逻辑。越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跟基础科研联系越密切。
也因此,各地国家实验室正将产业化作为重要一环,加速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同时围绕国家实验室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也成为了一些地方招商的重点。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明确写入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
其中,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在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间明显提速。
而全国重点实验室则是则2021年到2022年间陆续完成重组,接替此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我国实验室体系中级别规格蕞高,获批十分严格。
国内蕞早的国家实验室始建于1984年,2000年之前,全国已建成4个国家实验室。
此后,科技部于2003年、2006年启动了共15家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这其中就包括2006年批准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不过,这一批筹建的国家实验室由于缺乏标准,实际上大部分都没有被纳入到国家序列中。
2017年11月,科技部发文《关于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获批组建6个国家研究中心。
这六个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就是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等5家国家实验室、2000年建设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
唯一获得科技部批复、由筹建转入试点阶段的只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后者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进入试点阶段,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2017年12月25日,上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情况通报会上披露,我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花落合肥、上海、北京三地——在合肥启动建设量子与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总部,在上海、北京两地启动建设量子与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分部。
综合各方信息显示,新一轮国家实验室组建始于2020年前后,数量未知。
2021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
2022年和2023年,各地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及新闻发布会中陆续透露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展。
2022年1月6日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强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时表示,北京正在建设三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建设是国之大者,“昌平、中关村、怀柔国家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已经全部实现挂牌,目前正在凝练任务,聚集力量。”
2022年4月19日,在广东省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广东篇)系列“双区”建设专场发布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主任郑人豪表示,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国家实验室,一个是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一个是广州的实验室,全国一共有9个,广东占了2个。
2022年8月19日,在“中国这十年·湖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长王忠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汉江实验室获批国家实验室”。
2022年9月20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张江、临港、浦江3个国家实验室率先挂牌成立并加快建设运行。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等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5年来,西部头部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
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新一批国家实验室都比较低调,没有任何仪式,而且名称均不体现研究领域。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从研究方向来看,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高度聚焦,不涉及太多领域。具体到各研究领域,往往只有一家国家实验室。
2017年12月,在上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情况通报会上,时任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上海市科委曾规划“1+6”方案,对标美国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即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多个大科学设施,瞄准6个科技领域,但方案上报之后得到的反馈是“要进一步聚焦”。
之后,张江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聚焦为“1+2+1”,头部个“1”指的是大科学设施,主要是光子科技领域,“2”指的是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第二个“1”指的是类脑智能。
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张江实验室“1+2+1”的建设方案很可能还是过于宽泛,被拆分成了三家国家实验室。
其中,张江实验室研究领域为光子科技,临港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与脑科学领域,浦江实验室为人工智能领域。
此外,北京昌平实验室聚焦生物健康领域,怀柔实验室聚焦能源科技领域,中关村实验室聚焦国家网络信息领域。
深圳鹏城实验室聚焦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支撑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云、人工智能等规模化产业应用。
广州国家实验室则聚焦重大疾病与防控领域。
合肥实验室聚焦于量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并在上海、北京两地建设国家实验室分部。
青岛崂山实验室聚焦于海洋科技领域,主要是海洋观探测、海洋系统认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向,致力于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由于国家实验室数量极其有限,每个领域只有一个,未来国家实验室的跨区域合作也将成为各地“招商”的重点。
比如,在合肥建设的量子与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总部,就在上海、北京两地启动建设量子与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分部。
在产业化层面,合肥国家实验室已经和济南进行合作,由其牵头研发的世界首颗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于2022年7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
这背后涉及到多方资源联动,其中合肥国家实验室与中国科大共同负责量子微纳卫星科学目标的提出;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协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提供经费支持,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负责组织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系统;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小型化地面站研制、建设和运行,等等。
广州集成电路产业则瞄准了上海的张江实验室。
根据《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广州市正大力引进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等科研平台,壮大集成电路产业。
“现有硅材料已经用了五六十年,很好用、很便宜,但是有个致命的缺点——漏电。有种新材料是SOI材料,不漏电,放三天、放一个星期照样有电。”一位来自科创板上市集成电路企业的核心团队成员提到。当前,广州正计划力争引进张江国家实验室,重点开展12英寸先进SOI工艺研发。
在海洋领域,除了青岛,深圳市大鹏新区“十四五”规划同样提出了“依托海洋生物产业园重大平台设施建设深圳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目标。
2023年1月的福建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争取能源、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落户我省。”
而随着崂山实验室获批,深圳、福建等地再获批“深圳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可能性较低。未来,深圳、福建很可能跟崂山实验室合作,设立国家实验室基地,具体合作模式有待观察。
2022年1月7日,当时还挂着试点字眼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该实验室将尽快启动北京研究院建设,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推进构建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深圳鹏城实验室研发的“鹏城云脑”,从建立之初便开始与华为等机构共同研发,短短三年间完成了从鹏城云脑一期到二期的迭代。华为与鹏城实验室研发的鹏城云脑Ⅱ一期,正式开启了千P级AI集群应用,是鲲鹏计算产业在科研领域的重大进展。
此外,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在虚拟现实领域跟青岛有着密切合作。
2021年3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高文教授“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学术报告会在山东大学(青岛)举行;同时举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教授,高文院士受聘仪式暨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签约与揭牌仪式。
崂山实验室入列“国家队”后,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其重要任务。
为推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青岛于2022年1月新调整组建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入青岛市属国企集团行列,推动更多海洋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除了国家实验室,在我国实验室体系中,接替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晋完成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各省的省实验室等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2022年有5家实验室在首批全国实验室重组中获得批复,2023年还力争新获批3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青岛共有9家。
省实验室则是各省这几年发力的重点。
自科技部2017年提出“将按照 ‘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以来,各大省份以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组建一批省实验室,为冲击国家实验室布局。
比如广州国家实验室、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前身都属于广东省实验室,分别是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两家省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
2022年山东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四级实验室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构建构建四级联动、梯次衔接、具有山东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并明确提出,山东省实验室对标国际和国家顶尖创新平台,发挥承上启下作用,作为全省冲刺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的预备队。
山东9家省实验室分别是泉城省实验室、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省实验室、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潍坊现代农业省实验室、烟台新药创制实验室、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实验室、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实验室。
其中,潍坊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已经被明确为牵头争创第二个国家实验室。
济南则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泉城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
公开资料显示,泉城实验室是以网络空间安全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区域性多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前沿引领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打造国家实验室基地和国际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平台
在省实验室建设队伍中,青岛目前只有1家,在省内低于济南3家,烟台2家。
浙江目前公布了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其中杭州7家,宁波、温州、舟山各一家。
对于青岛来说,下一步,除了发挥崂山实验室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梯队建设,青岛还需要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配套国家实验室招商,建立起更全面、多层次的、跟重点产业布局匹配的科研体系,凝聚大批高精尖人才,带动青岛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