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以改造升级破解低效用地难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升级换挡提速?盘活低效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改造、拆迁整治、园区升级……实施多种形式的“腾笼换鸟”用地提升优化工程,是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为破局转型发展走出的先手棋——
“向存量要增量”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对此,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对低效闲置土地进行了整体拆迁整治,实行低效用地再开发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启动了包括唐家山片区在内的1.8万亩拆迁,拆除企业和闲置厂房等1607家,腾出能耗空间10万吨标准煤。
“这片原本聚集了大量企业和仓库,这些企业规模小,设备老旧,生产技术落后,已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将是对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沣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实现了从“低小散”到“集约产业园”发展的蜕变,着力提升了“亩产效益”。
“通过低效闲置用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目前看来是颇有成效的。”采访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局长张乃杰告诉记者,以南家拆迁片区为例,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节地面积380亩,再开发的地块中,投资强度从20万元/亩提高到120万元/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产业改造升级。”张乃杰表示,通过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工作,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整治和淘汰“低小散”企业,实现了资源优化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赢功效。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工厂,走向绿色生活……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如何向“绿”而行,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的规划下,已然有了初步的实践。
在过去的的二三十年里,南定镇随着建陶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建陶企业、企业仓库和仓储物流的集中区域,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建陶企业关停,仓库闲置。如今,围绕“四区一城”发展定位,“千亩蓝”的厂房、仓库变成今天“千亩绿”的新盘活土地,淄博保税物流园项目、中南高科等项目将在此落地。
在位于南定镇中铁城建集团淄博保税物流中心项目部施工现场,一座围绕“生态产业新城”的功能定位的工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园区正奋力开辟为产业拓空间、向土地要效率的新路子。“我们把原来的一类工业用地根据项目需求调整成了一类仓储用地,把三类工业用地调整成了一类工业用地,从开发强度上也结合了相关土地政策进行了优化,相关指标不设上限,更有利于项目的优化和提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党组成员伊君说道。
“落户经开区主要是看到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好,我们的智慧科创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从签约算起,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拆迁工作,规划设计方案已预审通过。”中南高科城市总公司经理翟超指着一片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告诉记者。“要盯紧绿色、高端,这样发展才能长久。”这样的发展基调引领下,园区将重点发展以绿色和安全为核心的优质产业。
“以前养殖场会散发刺鼻的气味,都不敢出门,现在饭后遛弯是一种享受。”48岁的高明娟是田家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幸福写在了脸上。据了解,田家村充分利用清拆“散乱污”畜禽养殖场所的建构物和闲置荒地,投资30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140余亩,集生态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森林公园,收获巨大生态效益。
“像建陶产业、铝业等传统产业,能耗相对要高一些。”南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杜丽介绍,原先这一片大约有58家左右工业企业,对其中规模以上的、且产业发展比较有前景的企业采取暂时保留政策,等园区形成规模之后再做规划。未来,传统建陶通过智能改造转化为现代化、智能化产品,将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盘活经开区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关键,需要上下统筹协调,齐心协力,综合施策,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张乃杰说,近年来,低效用地产出效益低、挤占发展空间、阻碍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从保资源与保发展入手,以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为突破口,带来了企业资产盘活、土地高效利用、产业结构更新、发展动能转换的综合效应。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