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东好可你知道它战略意义有多重要吗?
在华夏大地的东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就是山东。这片被称为的地方,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两大圣人孔孟的故乡。黄河在这里奔腾入海,泰山在这里雄伟崛起。作为我国北方头部经济大省,山东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山东的地形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除了少部分山地丘陵外,周边大部分为平原地区。
其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处,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是古代的京杭大运河,还是如今的京沪线等重要交通线路,都途经山东。
倘若要在山东挑选一处作为都城,济南和淄博堪称首选。
这两个城市南依鲁中南丘陵,北接鲁西北平原,既有山川作为军事依托,又有产粮区作为经济支撑。因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到明清时期的山东省,当山东作为独立区域时,首府大多设立在济南、淄博一线。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山东扩展至全国,济南和淄博的弱点便暴露无遗。
由于山东周边多为平原,从国防安全角度看,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就如同家中藏有万贯家财,却没有坚固的大门守护。
在古代,山河形势对政权的稳固起着关键作用,如此地形使得山东在面对外敌时极为脆弱。一旦北方游牧民族挥师南下,越过长城便可迅速兵临山东城下;而立足北京、长安或南京的政权,若想进攻山东,只需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便能快速穿越千里平原,直捣山东首府淄博和济南,进而颠覆整个山东政权。
事实证明,济南和淄博虽能作为山东政权的首府,但因其无险可守的地理劣势,难以长期稳固,更不具备成为全国性政权首都的条件。历代皇帝自然不敢冒险将都城置于这样易受攻击的位置。
当然,若非要在山东的济南和淄博定都,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只是所需成本极高。
长安能成为千年古都,得益于其 “关中之地,沃野千里” 的地理优势;北京能历经多个朝代作为都城,是因为北靠燕山,可抵御外敌,南可制衡诸侯。而山东若要构建完整的地缘优势,需以济南和淄博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张,迅速占领周边省份作为战略缓冲。
同时,还需构建三道防御体系:头部道,以北京、洛阳、南京为军事重镇,利用北京的燕山险阻抵御游牧民族、制衡京北地区,凭借洛阳的虎牢、孟津等关隘防御关中势力,依靠南京的长江天险抵御南方之敌;第二道,以太行山和大别山作为次要防御体系,作为西部和西南部的屏障,拱卫淄博和济南;第三道,在东面沿海经营一支海军,抵御来自海上的外敌。
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构建和维持这一道道防御线,驻扎一支又一支的屯戍部队,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这对于以山东为根基的地域性政权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
既然如此,与其耗费巨大代价在山东构建都城防御体系,不如直接将都城迁至北京、南京、洛阳或长安等具有天然防御优势的城市。因此,从全国性都城的选择来看,山东难以承担起这一重任。
尽管山东未能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却被赋予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枢纽地位。
在经济方面,山东人口长期维持在千万左右,且拥有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和胶莱平原等富饶之地,使其成为粮食产量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汉唐时期,山东的钱粮物资通过黄河进入渭河,为首都长安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元明清时期,都城定在北京,山东的钱粮物资又直接运往北京,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交通方面,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这些重要的交通命脉都处于山东的监控之下。
山东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运河的畅通。一旦山东局势动荡,大运河就可能陷入荒废,从而导致首都出现经济危机,可见山东在交通战略上的重要性。
在国防安全方面,山东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向北可以制衡燕赵地区,向南能够制衡江淮地区。
再加上辽东半岛等重要区域,山东与辽宁在军事上形成了攻守同盟的重要格局。即便在当今时代,东北方向有俄、朝、韩、日等国,我国首都位于北京,国防安全的部署依然遵循着这一战略逻辑。在我国的五大战区中,山东和辽宁同属北部战区,肩负着御敌于国门之外、保障首都北京安全的重任。
山东,这片土地虽未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经济、交通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持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在对山东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进行探讨之后,我们也不禁对山东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外界对山东人存在诸多刻板印象,如认为山东人贫穷、爱考公、能喝酒、存在女性吃饭不能上桌的陋习等。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历史上的山东人从何而来,又迁往何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了解,以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山东和山东人形象 。
北制衡燕赵,南制衡江淮。 西直捣中原,东制衡日韩。 大山东家国情怀,正义天下! [赞][赞][赞][赞][赞]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