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韶帮扶|村头瓜果香湾区菜篮丰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莞韶帮扶|村头瓜果香,湾区菜篮丰
7月初,韶关浈江区花坪镇供港蔬菜示范基地里已是满园瓜果飘香,30多位村民正在忙着采摘节瓜和苦瓜。经过分拣、包装后,这些新鲜的食材将运往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就是其中一站。该基地1期位于伍屋村,隶属于是东莞对口帮扶韶关的花坪镇。
20年前凭借煤炭产业,伍屋村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如今耕地流转为综合性农业项目腾出空间,沉睡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伍屋村四面环山,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将村子和外面联系起来。村庄面积不大,全村只有74户,目前在村里生活的只有170多人,多数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如今只有妇孺留守的伍屋村,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到处都是万元户。
这里曾是曲仁煤矿主产区。围绕煤产业,有村民在煤矿做了工人,有村民搞起了煤炭运输,也有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做起了餐饮、小食店等生意,家家户户没有闲人,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伍屋村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
2005年,随着煤矿的相继关停,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村民失业,人多地少的矛盾再次突显。很多村民迫于生活压力,纷纷前往珠三角务工。只有道路两边残旧的门店和字迹模糊的招牌,似乎还在向人们讲述着它昔日的辉煌。
如何让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再次焕发新的生机?自去年7月,东莞驻花坪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入当地以来,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队员们心头。
经调研发现,浈江区花坪镇土地总面积7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8100多亩,且较为零散,高低不平,成片的耕地更是紧缺。
“花坪镇现有的企业以及家庭农场仍在走传统的******或零售路线。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即使收成好,往往价格又被压得很低,丰产不丰收,价低伤农,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东莞驻花坪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钟伟成告诉记者。
蕞终,工作队决定谋划引进农业产业项目,将企业需求与花坪镇资源禀赋匹配,实现企业与农户,经济与社会效益多方共赢。
但拿什么引进企业,引进后如何开展合作?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刚到当地几个月的工作队一时间找不到答案。
转机发生在去年年底,一通来自东莞市人社局的电话送去了好消息:有一家东莞企业有意向到韶关投资农业项目,请做好后续洽谈准备。
如今,花坪镇供港蔬菜示范基地已经正式运营,30多位村民正在忙着采摘节瓜和苦瓜。
“我们年纪大了,只能在家帮忙带孙子了,有空就来基地干活,工作不是很累,就当锻炼身体,每天110元,带孙子、干农活两不误,还是很好的!”张阿姨面带微笑地说。
据了解,浈江区花坪镇供港蔬菜示范基地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由东莞企业广东润丰农业发展集团支持建设,由韶关市浈江区宏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项目1期预计总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300亩。韶关市浈江区宏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以基地为中心,打造集蔬菜种植、分拣、包装、冷链运输、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
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即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种植蔬菜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公司以协议价收购。项目1期建设后,公司预计年产量800吨,年产值550万元,可带动60位周边农户稳定就业。
大项目的引进并不容易,土地是头部要素。300亩土地流转,村民能同意吗?
仅1天时间,伍屋村小组便完成了集中签约。当天很多村民从外地开车7-8个小时回来签字。还有很多老人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等着签字。
“村干部工作非常主动,挨家挨户上门解读政策做思想工作,所以动员效果非常好。另外,从利益分配来看,这个项目实现了多方共赢。总的说,干部有干劲,企业盈利有预期,村民收入有保障。因此,流转土地比较顺利。”浈江区花坪镇党委书记杨荣华分析说。
一个个有力的签名是村民对勤劳致富的信心,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更是村民对项目的认可。
东莞派驻的干部四处询问,为项目对接架起“桥梁”;韶关当地区、镇政府统筹资金,为基地水利、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专门工作组则在一场场跟进会中让项目落地扎根。东莞与韶关两地携手,产业对接的输送链条上更多资源在流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正徐徐展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