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村——福山古文化村落
福山,又名“刮大碗”、“疙瘩湾”;清康熙九年(1670)《颜神镇志》载为“疙疸湾”。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载名为福山。唐朝时期就产煤炭,现保存有福山走马岭,田家地、周家地5处煤丼遗址。并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有燃煤制陶就地取材之利。福山窑业生产,据《淄博陶瓷发展史料》考察记载“……北宋早期(公元907年――963年)……坡地,西河,圪垯湾(今福山)等地相继设窑场”。受淄川坡地生产陶瓷的影响,传入制陶技艺,生产陶瓷,历史悠久,并因生产大黑碗,大红碗闻名,亦称“刮大碗”。2015年列入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淄博首批古文化村落。
沿博福公路到达福山西岭,驻足眺望,一个古老而饱含岁月留痕的村庄,即展现在眼前。随眼望去,常能看到掩映在民居院落和山麓林间的古窑遗址,包括旧圆窑和匣钵、陶瓷坛垒成的院墙。有清代、民国遗留的官方窑址,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福山陶瓷厂的企业遗存。据历史记载,有名号的圆窑多达48座,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有11座。对于今天来说,这些古窑是一道文化风景,历经风雨沧桑,承载了一代代人烧窑制瓷的历史,充满了穿越性的文化体验;从专业角度看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而且发挥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产业作用(潘鲁生先生语)。
残垣断壁存旧貌,云卷云舒伴晨昏。
十三号桥――德国买办资本家,悦升公司总经理丁敬臣自1922年始至1936年止,修历经14年修昆桃铁路15公里,沿途共建17座桥,福山桥是第13座 ,所以称为十三号桥, 该桥长28米,宽3.8米,高14.5米,于2011年6月拆除。
福山有南岭,西岭,北岭,那么东岭呢?无独有偶,位于福山村东邻村庄就是淄川区西河镇东岭村,历史上建制归颜神镇,而西河现在称谓东岭村的岭为西岭,这个就不用多争议了,历史上东岭就是属于福山的一部分。(独家观点)
在《博山山水》之《八陡镇山水篇》记载中:称之三泉山,干凅漏顶。在《博山城东办事处山水篇》中也记载称之为三泉山。但是,对于哪三个泉却有区别,这显然有些谬误了。《颜神镇志》记载:过西河红渣窝至义全山,俗名干固炉顶(与翟三虎用铁汁把泉凅漏的传说有关)。又载:义全山距城东15里。应该说,我们所说的三泉山,在福山称之为义全山,也就是干固炉顶又谐音为干凅漏顶。
三,墩窑矶插斗墙属于什么朝代所创?
有学者提出是福山人民国年间所独创,这是谬误的一种说法。在八陡,石碳坞,山头,等地到处可见墩窑矶插斗墙,那是窑业兴起后的产物,从福山苏家大院二进院和大门建筑可以看到,这座咸丰年间的建筑就已经有了墩窑矶插斗墙的风格运用,显然把民国期间的建筑工匠当做独创其建筑风格是一种杜撰。
《苏氏族谱》有苏氏居八陡庄,南庄,苏家沟庄,疙瘩湾庄等记载。《颜神镇志》记载:浮图滩距城东21里。苏氏族谱第二次修谱,没有出现浮图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从浮图滩三个字可以看出,一定靠近河道,从距离看八陡距颜神城东18里,南庄是21里,差不多就是北河口一带,说明明朝就有浮图庄了。
历史上福山真有个疙瘩湾,在正宫庙西北,过去有个水坝河湾。有座石桥,俗称双龙桥。《颜神镇志》载:疙瘩湾桥坐落于疙瘩湾水上。说明福山历史上有个疙瘩湾。也靠近青州古道。
丁春林先生拍摄的获奖作品《福寿喜乐》――福山黄家楼
据史料记载,“北宋早期,颜神店(今博山)、八陡、万山、疙瘩湾(今福山)、坡地等地纷设窑场。瓷器烧制燃料由木柴改煤炭,各窑场附近均有煤窑密布。”(见《淄博矿务局志》)。据《山东博山陶瓷厂志》《薛氏祖谱》记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系西庄薛家林)”。北宋初薛氏由八陡移徙山头村东建窑业陶。薛氏为显示其窑业之广,取地名为“窑广”。窑广是山头窑业早期发祥地,继窑广窑业之后,山头窑业兴起。(见博陶厂志)。从历史资料来看,八陡,福山的窑业早于山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